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教育
双碳教育
碳中和技术

碳中和技术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社会背景

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而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20209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3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24]  碳中和入选《咬文嚼字》发布的2021十大流行语 [77]1213日,双碳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78]  

20228月,碳中和一词被收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 [97]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9] 

2002年,南极洲一块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的冰架脱落,并且在35天内融化消失;并且根据美国宇航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格陵兰岛平均每年要融化掉221立方公里的冰原,是1996年融冰量的两倍。 [22] 

政策背景

202120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61]

专业人才


碳排放管理师 

词语概念

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27]

百科x混知:图解碳中和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 [10] 

国际发展

1997年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大众的转变。 [22]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获选主要原因在于它已经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并且成为受到美国政府当局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 [9] 

200712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在巴黎举行会议,历时五天的会议计划在22号结束后发表一份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报告的初期版本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24.5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将比2007年上升0.130.58米。报告的初期版本中还提到,过去50年来的气候变化现象,有90%的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也有专家表示,有可能在报告的最终版本中改变措辞,把可能性改写为99% [12]

2007版的《新牛津英语字典》中,“carbon neutral”这个字正式编列到字典当中。碳中和这个词是通过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 [9] 

20137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提出的航空业“2020年碳中和方案浮出水面。该方案提出航空业三大承诺目标:2009-2020年,年均燃油效率提高1.5%2020年实现碳排放量以2020年为顶峰,不再增长;在2050年将排放量削减至2005年的一半。该方案对各国各航空公司最实质的影响是要为2020年后超过排放指标的部分买单,交纳实际上的碳税 [13]

2018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和城市领域展开快速和深远的改革。 [25]